4月29日下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牵头,上海市东方公证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从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等参与的“区块链网络赋强公证相关法律问题研究”课题结题会在北京召开,区块链网络赋强公证试点平台正式启动。
其一大特色是产学研用融合研究,共同推动新型法律服务模式创新。
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韩玉军、司法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姚雄森、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副局长郑振玉、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法规部二级调研员庞路明等出席结题会,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建伟主持会议。
网络赋强公证办证的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课题组的严密论证。借款人申请借款时,银行通过经公证机构事前审查确定的赋强公证合同模板生成电子借款合同。依托合同智能比对技术,对借款合同与模板一致性进行快速核验,实现合同模板防篡改。公证处使用数字签名技术,通过面对面远程视频、同屏浏览等技术对当事人意愿进行核实,并对经过意愿核实的电子合同进行固化,提供给借款人及银行进行正式签署。银行及借款人使用数字签名技术,对借款合同、公证风险告知书、询问笔录等文件进行合法有效的电子签署。
同时CA签发机构将提供完善的电子签名核验报告书,办证过程中通过法制区块链中的智能合约技术,将全流程数据及申请材料、身份认证信息音视频、双录文件、电子公证书、电子合同、CA核验报告等相关材料,实时上链存证,实现流程全追溯,文件防篡改。
结题会上,区块链网络赋强公证试点平台正式启动,指导单位的嘉宾都对这一课题表示了认可与期待。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韩玉军谈到,区块链网络赋强公证试点落地涉及到金融、司法行政、公证、法院等多个部门,需要加强合作、深化研究。
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局副局长郑振玉谈到,课题研究中对网络赋强公证面临的现行法律法规、政策进行了梳理研究。司法部信息中心大数据中心处副处长王依谈到,积极运用区块链在内的新兴技术,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业专业化发展,也纳入了司法部“区块链+法治”整体部署工作。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法规部二级调研员庞路明谈到,在当前网络经济的背景下,研究网络赋强公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公共法律服务研究院院长杨凯畅谈了区块链网络赋强公证在五大体系建设层面上的应用价值。其一,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突破和创新。其二,证据规则体系建设的拓展和规范。其三,诉讼制度体系建设的改革与转型。其四,社会征信体系建设的完善与实践。其五,司法制度体系建设的协同与融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民法典起草领导小组成员张新宝也阐释了课题的现实意义,面对金融行业对法律服务的更迫切需求,公证行业、司法行业都需要进行创新与突破,可以通过试点实践总结经验,进行推广与放大。
工信部国家区块链基础建设及标准制定专家杨白雪谈到,网络赋强公证业务与区块链技术十分契合,尤其是整个业务涉及了非常多的不同实体,通过区块链来实现“实体隔离”的“事实共识”,是这个课题在区块链技术应用的一个最佳实践。
“十四五”开局之际,金融科技与法律科技的碰撞将持续深入公共法律服务的各个方面,相信区块链网络赋强公证的逐步落地,定会活跃“在线经济”,更有效地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风险,推进国家诚信建设,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律新社 | 廖丽君)